中东局势剧变,以色列或伤亡超过10万,内塔尼亚胡不得不同意停战
以色列官方十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当时已有八万名士兵在接受医疗救治。 考虑到十月至次年一月间的额外伤亡,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的总伤亡人数可能超过十万。即便以二十比一的伤亡比例计算,其士兵阵亡人数也可能高达五千人。
以色列人口仅六百多万,即使全民动员,军队规模也仅在五十万到六十万之间。尽管过去一年多军事行动中,哈马斯和真主党大量高级领导人被击毙,但这不足以致命性打击两大组织的作战能力。 只要以色列持续占领巴勒斯坦领土,哈马斯和黎巴嫩的支援力量就会不断涌现。
内塔尼亚胡总理已宣布停火,但以色列外长萨尔表示,这一决定,包括以交换人质为条件的停火,实属艰难。如果以色列军方公布的700-800名士兵阵亡数字属实,停火为何如此艰难?巴以冲突伊始,以色列曾宣称要彻底消灭哈马斯,然而哈马斯展现出顽强的抵抗力,即便多名高层领导人遇害,仍持续战斗。
以色列因重大伤亡而无力继续作战,这是导致冲突停火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美国施加的压力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特朗普即将上任,希望展现其与拜登的不同之处,而解决巴以冲突和俄乌冲突正是其重点。相比俄乌冲突,解决巴以冲突的难度较低,因为以色列目前唯一的盟友就是美国。
以色列必须深刻反思巴以冲突的教训。即便以色列军事实力远超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也无法保证战略上的最终胜利。中东地区数十个穆斯林国家,穆斯林人口数量巨大。即使以色列在百次战争中取得九十九胜,只要最后一次失败,便意味着战略上的全面溃败。更关键的是,西方社会对以色列的支持正在逐渐减弱。
美国历来在巴以冲突中多数民众倾向支持以色列。然而,本次冲突中,大量支持巴勒斯坦的美国民众走上街头,与亲以色列阵营发生多次冲突。类似情况也出现在英国、德国和法国。
本轮巴以冲突或将成为中东局势逆转的转折点,以色列将面临空前的战略压力,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西方社会舆论对以色列态度的转变,也将逐渐削弱西方各国政府对以色列的支持力度,即使是美国,也难免受到影响。 失去西方强力支持,以色列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外部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