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PRODUCT CENTER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九游电脑版怎么下 > 新闻动态 > 上书坊丨《陵迟:鲁国的困境与抗争》

上书坊丨《陵迟:鲁国的困境与抗争》

发布日期:2025-10-12 04:47    点击次数:51

全面讲述孔子故邦的历史,

追溯春秋鲁国的衰败之由。

基本信息

作者:刘勋

书号:978-7-101-17253-9

出版时间:2025年8月

展开剩余94%

定价:88.00元

开本:32开

装帧:纸面精装

字数:470千字

页码:652

CIP分类:K225.09

主题词:春秋—鲁国—研究

上架建议

历史畅销书/大众读物

编辑推荐

新锐春秋史学者刘勋全新力作。

牛津大学博士刘勋回国后潜心研读《左传》十余年,系统梳理春秋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书写主要诸侯国的政治变动与革兴。

☆聚焦鲁国政治演变全景,还原三桓崛起、分合的历史细节。

本书依托于《左传》等传世文献和最新出土文献中的丰富材料,按鲁国国君的在位顺序,以编年的形式详细梳理鲁国政治演变的历史,尤其侧重于三桓的崛起及其对鲁国国君的权力倾夺。作者对关键的史事,给出了逻辑缜密、令人信服的分析,比如详述鲁国君权下移机制、“初税亩”改革等,多有新见。

☆数十张表格与图片,提升阅读体验。

本书附有鲁国国君和三桓的世系表,对于鲁国六卿职位在不同时期的变动,在文中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易于阅读和前后比较。另配有二十余幅图片,包括各类器物图、考古遗址图等。

内容简介

本书关注春秋时期中等诸侯国——鲁国的衰败史。书名中的“陵迟”就是“逐渐衰败”的意思。之所以选择鲁国,一是因为它是孔子的母国,二是因为它是历史记载最丰富的中等诸侯国,三是因为它提供了春秋时期中等诸侯国衰败过程的典型案例。

本书在梳理鲁国政治演变史事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下面这些问题:鲁国君主的权力为什么会逐渐下移至卿大夫?鲁国君臣面对内外压力,进行了哪些抗争?鲁国士人孔子是如何获知天命、起而行道的?战国时期的集权军国,是如何从周王朝的分权体制中生长出来的?本书对以上问题给出富有诚意的探索,值得春秋史乃至传统文化爱好者展卷研读。

作者简介

刘勋

,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上海科技大学综合办文书规划高级主管,上海国学新知传统文化学习中心创始理事,曾任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教学助理教授、教学副教授。2009年回国后长期从事《左传》研究和普及工作,编著有《〈左传〉全文通识读本》,著有《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救世:子产的为政之道》《春秋十日谈》等。

目 录

引言:春秋天下格局与中等国政治困境

庄闵时期:兄弟阋墙三桓形成,争霸失败降为仆从

庆父之乱的背景:鲁庄公的复仇与隐忍

庆父之乱的过程:亲人相残与鲁君废立

庆父之乱的意义:鲁国内政君权下移的转折点

齐鲁柯之盟:鲁国外交降为仆从的转折点

僖公时期:事奉霸主疲于奔命,君权下移引发反击

即位初期:肃清内乱遗留问题,赢得国际承认

服从齐桓公时期:君臣疲于奔命,淮之会遭遇扣押

齐桓公去世:齐国大乱,鲁君臣出兵搅局

后齐桓公时期:大国争霸,鲁君臣浑水摸鱼

晋楚城濮之战:晋文称霸,鲁君臣叛楚服晋

服从晋文公:鲁君臣积极参与,臧文仲屡立功劳

附录1:鲁国君权下移机制探究

文公时期:三桓东门此消彼长,君权下移恶性突变

三桓诸卿再度兴起,东门襄仲前景堪忧

三桓诸卿主张逆祀,东门襄仲无可奈何

三桓领袖为情痴狂,东门襄仲翻盘成功

叔孙氏领衔三桓,孟穆伯客死异乡

季文子崭露头角,东门襄仲杀嫡立庶

季文子指桑骂槐,东门襄仲遭遇劲敌

附录2:鲁国君权下移机制探究(续)

宣公时期:服从齐国始乱终弃,谋除三桓功败垂成

东门襄仲与宣公结盟,鲁国叛晋服齐

齐国上卿欺凌鲁宣公,鲁国叛齐未果

东门子家出场唱主角,鲁国讨伐邾国

东门子家受宠谋政变,鲁国决定叛齐

宣公去世季文子发难,子家事败出奔

附录3:“初税亩”改革详解

成公时期:服从晋国委曲求全,先君遗孀飞蛾扑火

面对齐楚双重威胁,紧急实施“作丘甲”

面对晋国中兴形势,果断转向叛齐服晋

晋国为联吴不择手段,鲁国为生存委曲求全

鲁成公朝晋遭扣押,叔孙宣伯聘周受诟病

鲁成公出征穆姜发难,政变事败叔孙宣伯出奔

鲁成公去世风平浪静,臧武仲露面亲善季氏

附录4:穆姜—叔孙宣伯政变的真相重构

襄公时期:三桓诸卿瓜分公室,傀儡国君隐忍至死

幼主即位三桓掌朝政,生母去世葬仪惹争议

鲁政权吞并鄫国随即放弃,季武子继承父业暂居次席

晋悼公支持襄公亲政,季武子应变酝酿改革

“作三军,三分公室”改革:动因、过程和结果

三桓频繁出行,稳定事奉晋国,击退齐国挑衅

齐晋讲和解除威胁,臧武仲劝谏展现才智

季武子违周礼废长立幼,臧武仲被诬陷出奔齐国

叔孙穆子勤外事坚持原则,与季武子渐生嫌隙

叔孙随机应变维护襄公,季孙侵吞公邑激怒襄公

君臣相继去世,子野蹊跷死亡,鲁昭公装疯保命

昭公时期:三桓架空公室成功,国君两次政变惨败

季武子故伎重施,叔孙穆子化险为夷

竖牛作乱复仇,叔孙穆子饥渴而死

“废中军,四分公室”改革

竖牛杀嫡立庶,叔孙昭子拨乱反正

鲁昭公朝见晋平公,寻求外援未获成功

鲁昭公朝见楚灵王,寻求楚国外援反遭戏弄

叔孙昭子言论挑明分歧,鲁昭公表情暴露心迹

鲁昭公第一次政变:谋划、实施和结果

鲁昭公朝见晋侯遭扣押,季平子不救日食显异志

叔辄忧祸乱哭死保族,叔孙遭扣留坚贞不屈

鲁昭公第二次政变:时机、过程和结果

鲁昭公流亡:屡次错过和解,最终客死他乡

附录5:君权下移、季氏兴盛的分析解读

定公时期:阳虎政变闹剧一场,孔子改革昙花一现

鲁昭公去世余波不断,季平子去世乱兆已现

阳虎政变过程:发难劫持季氏,实际控制国政

阳虎成功原因:积累权势,招揽人才

阳虎招孔子:孔子先被说动后又反悔

阳虎专鲁政:服从晋国,组织盟誓,谋求卿官

阳虎落败:谋杀季孙中途生变,负隅顽抗最终出奔

阳虎转型:逗留齐国屡兴诈谋,加入赵氏屡建功勋

孔子从政:突破阶层投身政治,夹谷会盟一战成名

叔孙家臣据城叛乱,忠臣驷赤奇谋平叛

孔子堕三都:谋划、实施和结果

孔子周游践行天命,邾君求饶在劫难逃

附录6:孔子“五十知天命”新解

附录7:三桓家臣擅权/叛乱诱因探究

结语:春秋时期鲁国治权下移的层次与进程

专论:君集权大国的诞生

问题:集权军国如何从先前分权诸侯国反向变革而来?

周朝分权格局演化:周邦衰败,诸侯崛起

周邦分权格局演化:王室衰弱,卿族强盛

中原诸国“分封私邑”,构建君臣分权诸侯国

周边楚秦“设县直辖”,构建第一批君集权大国

“分封私邑”vs“设县直辖”:策略抉择分析

分权国卿大夫家族坚持集权,不断改革与时俱进

晋齐卿族“化家为国”,构建第二批君集权大国

回答:战国集权军国由先前集权政权正向变革而来

参考文献

精彩章节

竖牛作乱复仇,叔孙穆子饥渴而死

538年冬至前537年春,鲁国接连发生两件有密切关联的大事,一件是叔孙穆子去世,叔孙氏发生内乱;另一件就是“废中军”“四分公室”,也就是废止了由叔孙氏供养的中军,并且由三桓重新瓜分公邑。而要搞清楚这两件事的来龙去脉,我们还得从叔孙穆子出奔齐国说起。

当年,叔孙穆子害怕被他的兄长、叔孙氏族长叔孙宣伯牵连,于是在前

575年穆姜叔孙之乱爆发多年前就孤身离开鲁国出奔齐国。叔孙穆子走到鲁地庚宗,遇到一个独居的妇人。叔孙穆子让这个妇人为自己做饭并在她家住下。两人发生男女关系之后,妇人问他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叔孙穆子告诉了她原因。妇人知道了叔孙穆子的身份和处境后,知道他不可能跟自己长相厮守,于是哭着送他上路。妇人后来生了一个孩子,给他取名“牛”。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一个单身女子带着一个私生子生活,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叔孙穆子到达齐国之后,受到重用,娶了上卿国氏的女儿为正妻,生了嫡长子孟丙、嫡次子仲壬。有一天,叔孙穆子梦见天塌下来压在自己身上,自己无法脱身。自己回头一看,看到有一个人,肤色黑,肩颈向前弯,深眼窝,公猪嘴。自己喊他说:

“牛!来帮我!”那个人帮助自己脱身出来。叔孙穆子第二天醒来后,认真查看了他的随从,没有一个长得像梦中的那个人。他向随从们描述了那个人的长相,并且说“记住我说的这个人”。

等到前

575年叔孙宣伯也出奔到齐国之后,叔孙穆子请他吃饭。叔孙宣伯说:“鲁国因为我们的先人的缘故,会保存我们宗族,一定会召你回国继任族长。如果鲁国来人召你回去,你会怎样?”叔孙穆子回答说:“我这样希望很久了。”后来鲁国派人来召叔孙穆子,叔孙穆子抛下妻子国姜和两个儿子就偷偷回国了。

叔孙穆子成为叔孙氏族长之后,当年庚宗那个跟他有过一段情缘的妇人打听到了消息,于是带着已经是少年的牛来见叔孙穆子,借口是来进献一只野鸡。按照当时的礼数,只有男子能够以野鸡作为礼物,因此妇人的用意是想表明自己经有了儿子。叔孙穆子一见这个妇人,肯定认出了她,又看到她手持着野鸡,心领神会,于是顺势问她有没有儿子。妇人回答说:

“我的儿子已经长大了,能够捧着野鸡跟着我了。”叔孙穆子让她的孩子进来见面,就是先前梦到的那个人。叔孙穆子没有问他的名字,直接喊了一声:“牛!”那孩子答道:“唯!”叔孙穆子心里明白,这就是自己的私生子,于是找来自己当年在齐国的那些随从,让他们来见证自己找到了梦中的救命恩人,然后就把这个叫“牛”的少年留了下来,担任“竖”(“竖”就是供使唤的小吏)。从只是让竖牛担任小吏来看,叔孙穆子并没有公开他与竖牛的父子关系。

竖牛就像当年季氏的公锄一样,工作勤勉,曲意奉迎,并且利用叔孙穆子由于不能与他相认而产生的愧疚感,因此深得叔孙穆子的宠信。竖牛长大之后,叔孙穆子让他掌握与族长直接相关的关键家政事务,比如贴身照顾叔孙穆子起居、入报消息、出宣命令等。

叔孙穆子在齐国的时候,结交了一个叫公孙明的好朋友。叔孙穆子偷偷回国之后,没有派人来迎接国姜,于是公孙明就娶了国姜。叔孙穆子听说之后很生气,因此就没有立即接回孟丙、仲壬。后来孟丙、仲壬长大了,叔孙穆子那时候也已经释怀了,才派人把他们从齐国接了回来。叔孙穆子回国之后又纳了妾,生了孩子,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叔孙氏族长的叔孙昭子。

总结起来,叔孙穆子家中有三拨儿子,最年长的是私生子竖牛,是叔孙穆子逃亡期间与庚宗妇人所生,然而并未得到公开相认;第二拨是嫡长子孟丙、嫡次子仲壬,是叔孙穆子在齐期间与嫡妻国姜所生;第三拨是包括叔孙昭子在内的其他庶子,是叔孙穆子回国之后与在鲁所纳之妾所生。由于竖牛是私生子,而且身份没有公开,因此不可能成为继承人,所以当时第一顺位继承人就是嫡长子孟丙,第二是嫡次子仲壬,然后是其他庶子。

大概就在前

539年秋叔孙穆子劝季武子善待小邾穆公后不久,叔孙穆子在丘莸这个地方打猎,回家之后就病倒了。从这时起,到前538年底去世为止,叔孙穆子一直卧病在床,而在卧房内贴身照顾他的就是他非常信任的竖牛。竖牛不仅掌握着叔孙穆子的生活起居,还控制着卧房的人员进入,也就是说,竖牛能决定谁能入内见到叔孙穆子。

隐忍多年的竖牛看到时机终于成熟,于是开始实施他的复仇计划。从竖牛后面的行为倒推,他想要达到的目的主要有两个:

第一是成为叔孙氏实际上的领导者,因为他是叔孙穆子最年长的儿子,而且才智方面也是最出众的,他在叔孙氏隐藏身份、曲意奉迎叔孙穆子这么多年就是为了要得到他认为本来就应该拥有的东西。

第二是报复叔孙穆子当年对他母亲的始乱终弃,要让叔孙穆子也尝一尝他们母子曾经历过的饥寒交迫的日子,这从他最终逼死叔孙穆子的方式就可以看出来。

竖牛首先强迫嫡长子孟丙跟他结盟,要求孟丙日后成为族长时顺从自己。孟丙拒绝了竖牛,不过也没有向叔孙穆子告发,但竖牛已经下决心除掉这个他本来就仇恨的异母弟弟。

久病不起的叔孙穆子打算立孟丙为继承人,考虑到孟丙还没有和诸大夫开始交际往来,于是下令要孟丙铸造一口大钟,并邀请诸位卿大夫来叔孙氏家参加以大钟落成为主题的享礼,以此确立孟丙的继承人地位。

孟丙在铸好了钟、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之后,让竖牛进寝室去请示举行享礼的日期。竖牛进入寝室,并没有禀告这件事;从寝室出来之后,就假传叔孙穆子的话定下了享礼日期。

到了享礼那一天,宾客都来了,叔孙穆子在寝室里听到了钟声,觉得很奇怪,问竖牛是怎么回事。竖牛回答说:

“孟丙在击钟招待北边那个女人(国姜)派来的人。”叔孙穆子大怒,挣扎着爬起来要冲出门去,竖牛赶紧用各种理由拦住他不让他出门。叔孙穆子越想越气,失去理智,等到宾客离开之后,就传出命令,要求家臣拘捕了孟丙,在宅邸外面把他杀死了。

孟丙死后,第一顺位继承人就是他的弟弟仲壬,但叔孙穆子还没有通过让仲壬去面见国君来公开确认仲壬的继承人地位。竖牛接下来强迫仲壬跟他结盟,仲壬也拒绝了竖牛,竖牛于是下决心除掉仲壬。

白玉环,战国时期,故宫博物院藏。

仲壬有一天跟鲁昭公的驾车人莱书在公宫游玩,见到了鲁昭公,鲁昭公赐给他一件玉环。仲壬得到玉环之后,将玉环交给竖牛,让他拿进去给叔孙穆子看。竖牛进入寝室之后,并没有把玉环给叔孙穆子;从寝室出来之后,却假传叔孙穆子的话,命令仲壬把玉环佩戴在身上。

在此之后有一天,竖牛对叔孙穆子说:

“您发令让仲壬去见国君,确立他的继承人地位,如何?”叔孙穆子说:“为什么突然说这个?”竖牛说:“您不让他去见国君,他已经自己去见过了,国君给了他玉环,他已经自己佩戴上了。”叔孙穆子以为仲壬是迫不及待想要确立自己的继承人地位,勃然大怒,于是下令驱逐仲壬,仲壬出奔到了齐国。

后来叔孙穆子病危,竖牛暴露出自己最残忍的一面,开始不给叔孙穆子吃饭喝水。叔孙穆子终于意识到竖牛是来报仇的,于是命令召回仲壬立为继承人。竖牛答应了叔孙穆子,但是出来之后并没有传令。

家宰(家臣主管)杜泄听说叔孙穆子情况不好,设法以进献食物为名进了寝室,见到了叔孙穆子。叔孙穆子告诉杜泄,自己又饿又渴,从床边拿起一柄戈授予杜泄,命令杜泄去杀了竖牛。长期被叔孙穆子冷落的杜泄抱怨说:

“当年是您自己求他来的,如今为何又要除掉他?”这时竖牛冲了进来,说:“他老人家病得很重,不想见人。”于是让杜泄把食物放在厢房退出去。

竖牛不把食物进献给叔孙穆子,而是把食物倒掉,做出叔孙穆子已经吃完的样子,然后命人把空的餐具端出去。从冬十二月二十六日起,叔孙穆子就没吃没喝。到二十八日,叔孙穆子饥渴而死。竖牛立了庶子叔孙婼为新族长,也就是叔孙昭子,然后自己做他的辅相。

版 式 图

版式图1

版式图2

版式图3

版式图4

实 拍 图

实拍图1

实拍图2

实拍图3

实拍图4

实拍图5

实拍图6

实拍图7

实拍图8

发布于:上海市